联系电话:010-84678481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导师指导如何
返回列表

2025-05-13

来源: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导师指导如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导师指导方式多样,注重个性化与制度化的结合,在指导内容上涵盖学术研究的各个方面,并且导师团队专业领域广泛,能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术培养。以下是具体分析:

导师指导方式

1. 个性化与制度化结合

  • 个性化:导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背景、工作经验和研究兴趣量身定制研究计划。例如,对于实践经验丰富的在职学员,导师指导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开展应用性研究;学术背景强的学生则注重理论创新与方法论突破。
  • 制度化:学院要求每位导师每学期至少与学生进行4次深入交流,包括研究进展汇报、文献阅读指导、论文写作指导等,确保指导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 2. 多元化的学术交流

  • 面对面指导:通常安排在周末或节假日,导师可深入了解学生研究进展,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适合解决复杂的研究方法或理论问题。
  • 远程指导:通过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等工具,导师随时了解学生研究进展并解答问题,适合工作繁忙的在职博士生。
  • 学术研讨会(seminar):导师组织学生分享研究成果,接受导师和其他同学点评,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培养学术交流能力。
  • 导师资质和经验

    1. 资质要求

  • 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为例,需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博士学位,具备履行导师职责的条件和能力,为国科大各培养单位全职聘用的科研岗位或教学科研岗位在岗人员,科技实践能力突出,具备丰富的行业工作经验等。
  • 对于学术型、工程型博士研究生导师岗位申请者,在年龄、申请范围、学术水平、研究项目等方面有具体要求,如申请年龄在博士研究生培养周期内原则上不得超过学校关于教师退休年龄的限制;学术水平突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院士除外),原则上应具有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以上职称,同时须完整指导过一届硕士研究生且已获得学位或取得硕博连读资格等。
  • 2. 经验丰富

  • 从数据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有800名博士生导师和1036名硕士生导师,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丰富的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
  • 导师指导效果评价

    1. 评价体系

  • 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职责 + 素质 + 成果”的三维评价指标,避免仅凭效果指标评价,解决立德树人效果表现潜隐迟滞性与评价要求外显的矛盾。
  • 采用多维主体共同评价的方式,实现多主体间相互补充纠正,或运用客观评价工具降低评价主体的主观评判误差,解决评价主体情感牵涉与评价本质客观求真的矛盾。
  • 2. 实际效果

  • 从青年学者导师制的实施效果来看,青年学者有更多机会参与集体性重大课题,近距离感受资深专家做研究的方法,遇到难题可及时请教导师,在研究转型期得到导师点拨找到合适选题、明确研究方向,在制定学术研究计划上少走弯路。
  • 不同指导风格的导师都能为学生带来积极影响,如学术导向型导师注重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指导的博士生论文多次获得国家级学术奖项;实践导向型导师注重研究成果实际应用,指导的博士生论文能为企业提供管理建议;综合型导师全方位指导,学生论文在学术界和实践中都有良好表现。

    热门专业(可申请博士学位)
    更多 +

    010-84678481
    (*为必填,下载报名表,填写后以附件形式上传)
    咨询热线 010-84678481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中环南路甲1号
    邮箱:gscassedu@163.com
    京ICP备14023742号-1 北京恒远华瑞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